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书法

从故宫摹古想到的:“口传心授、师承有序”落墨法

时间:2016-10-4 10:55:24  作者:佚名  来源:中国文化报  浏览:356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  人骑图 局部(国画) 元 赵孟頫  篆者,传也!篆者,引文也。  只有接近历史的亲历者,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历史。  什么人找什么画,什么画等什么人。你所看好的那张,恰是当下的你自己,神准!赏分高下,鉴定真伪。在高下动态中赏鉴的古人,比我们今人量化模式下所谓的鉴定高多了!这种传...

从故宫摹古想到的:“口传心授、师承有序”落墨法

  人骑图 局部(国画) 元 赵孟頫

  篆者,传也!篆者,引文也。

  只有接近历史的亲历者,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历史。

  什么人找什么画,什么画等什么人。你所看好的那张,恰是当下的你自己,神准!赏分高下,鉴定真伪。在高下动态中赏鉴的古人,比我们今人量化模式下所谓的鉴定高多了!这种传承有序、有效可行的方法,其科学性在于不确定中有一个确定,是一个不断纯粹的过程。在这个千年不间断的过程中,产生了像《兰亭集序》、《伯远帖》、《清明上河图》这样的宝之重宝,是中国取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在故宫摹画组,受命协助老先生,持重入库、领画评估、分配验收及亲摹一些宋元高难摹本。前七百年,色即是墨,魏晋之风的玄解;后七百年,墨即是色,元明骨法,脉以致络的解索。赵孟頫、赵雍父子在纸本重彩上的古厚水法,承前启后,是对历史丹青古法传承的巨大贡献。早期重彩从绢本到纸本之过渡是仰仗了运度一切的水来完成。这和曲者中钩的水墨之线本质如一,都是上善若水所致。这就形成了赵孟頫“结体因时而异,用笔千古不易”的元风高论。而这十二个字竟让赵孟頫在历史上足足立了七百年。

  正因为“用笔千古不易”,没有《伯远帖》,哪来《游春图》,没有《游春图》,哪来《清明上河图》。这“珣”之一画的落墨法,哪一笔不是来自空中打势?这弹力的结起,哪一锋又不是笔意之飞度?欲明画法,先究书法!以书法入画,积字成篇,积画而成图。

  “吾自小年便爱画马”,连见了胡同里来辆进城送菜的大马车都兴奋半天的我,后来真的到农村去放了牛和马。正因为知青连队生活中,马救过我的命,有幸骑了一回光杆儿野马,而让我牢记笔中纵掣拨镫法的古训言传。我的昭陵飒露紫、玄宗胡青骢就是这么画出来的。

  那手摹心追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、《唐人游骑图》、《五马图》、《二马图》得先贤心授之后,就数这幅赵孟頫七百年精神造就、毛彩照地的《人骑图》了。

  一别三十六年,马上红袍,隔窗惜惜于老眼昏花时。

  越昔年往事,这《人骑图》放在我的案头足足两年半之久。其特殊之处在于赵孟頫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宣纸,在一种介于麻和楮皮之间的浮毛紧纸上落墨,一画就是一串水珠。只有笔不着纸,不即不离,把气拔上来,欲下还上,毛颖导引着笔画在纸上走,随之形成的行笔水迹,才能产生出无往不复的书中“一画”。这来自石鼓的收束提转点斡中锋,变数之大,就看你的定力了。从王羲之到赵孟頫这七百年全是口传心授、师承有序的落墨法。其在满纸浮毛中生成的笔画所放出之神采全是笔中力量的穿透,多深多高!

  曲者中钩的线条之后便是设色了,纸本不同于绢本,它不能像绢本那样引色入丝、井格四壁而宝光熠熠。经过搥砑,满纸浮毛的紧纸,只能以和书法同样的用笔,饱蘸净水,先朱砂再朱磦,点斡写之,只不过线条略宽而已,两笔之间的融合完全是以水色的自然渗化而天衣无缝。因纸本赋色不能来回涂,需以中锋圆笔从一方一蹴而就写成。赵孟頫的《红衣罗汉图》中西域僧人红色袈裟及座毯的朱砂、《人骑图》坐骑之水色润厚都得之于古赋色落墨法。

  “吾自小年便爱画马”,先祖腰牌于宫中行走后,越二百年竟也不知怎地又轮上了我的二进宫。“吾自小年便爱画马”,胡同中长大的我,真是怀揣着国宝从延禧宫到内阁大堂完成这摹本的。是中锋结起的涩笔一斫吗?是硃磦头膛的浮毛挂水吗?都不是。是归根认知的复归原本。那个月薪30块钱的岁月里,只有俩字:平静。老先生们就这样,所以我也这样。

  “吾自小年便爱画马”,这正是赵孟頫以宋入元,位红袍身公卿,心中确明镜也般的骢马而白、白马非马心态的真实写照。这非此即彼的目人灵长,既不能这样,也只好那样了罢!宦遊京华,孑然北上后的日长无奈,以书取画是不错的唯一了。这没办法的办法,史上丹青者大有人在,其心境之复杂,亦也不复杂。不得已时,倒是最真实的了。什么“奴书”“二臣”,其实都是梅清的徒弟梅喆,这对待梅喆的最佳办法也只有糜凖了。看官记住:读史铭心,以没准儿对没辙是惟一可行的办法,也是文明不灭的基本原则,这满地球上的中国人都知道!

  赵孟頫、董其昌、石涛皆如是。

  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流高济低,随圆之就方,岂又由乎水?你是杯是碗,是桶是缸,聚溪成河,成江成湖成海,就看你的啦!这上善之若水又真是为他们,为我们,为我们所有的人随时而准备着的。

  后人阅读前人是叠加的历史,本人正在经过的当下叫亲历。

  作为故宫摹画最直接接触者,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。往事及长,以宫中摹画几十年、亲身经历国宝、看宋人摹本长大的我,渐渐体悟出什么叫三才敬畏,无我担当。始知气格高标的“下真迹一等”是这样神品上上!这因两晋而唐宋,悠也久也的正在进行时,惚兮恍然中我们看到了古往因忧患而阙疑,为箴言宜子孙,焚膏油以继晷,之日月而惆怅的灯下著书人。先贤早已因历而史,我的老师们也先后都驾鹤西去,古之不再。当年那个追随先师们的瘦衣蓝生,几十年学古做人,如今也快到当年老师这个年龄了……

  “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”千年过后,人们热心丝毫不减,足见我先人的状态,这数典的寻根,这风化的力量,这历史的担当!

  自古,国人族群意识中共融共通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演进。和西方人不同的是,好像中国人从众内撅心理较重,但这因蓄势而内化生成的凝聚力,恰为我们族群的质量加厚了密度。由于后面的质在这一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地纯之以粹,因此外化为文明的灿烂辉煌。正如孔子所言绘事者后素: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文化是大家的事情,传统文化到如今尤是。我们中华族群文明不灭,亦有强大亘古的文化作依托。让我们大家一起来,探寻那久违了的精神源流!常保立从故宫摹古想到的:“口传心授、师承有序”落墨法


关于我们  联系我们 

投稿邮箱:liuwujie0815@163.com 国粹网  www.yiyuanguocui.cn 

国粹网QQ:2040316088    京ICP备18035578号-2

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649号